你说的对
人啊,本质上就一个:犯贱。 迷茫的话,把目标拆解、任务化,这是最基本要做的。即自己规划下未来完成眼前目标,现在手头应该做什么。 人只会对清晰明确的事情有行动力,对模糊的事情不会有什么行动力的。 光有目标可不行,还是清楚的拆解目标,联系现在,明确自己现在需要做什么才对。
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如果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与其佩服他的毅力,倒不如去找找,他是怎么感受到这项行动给他带来的好处的。内在的心法才是能量的源泉,光学方法未必能复制出一样的答案。
人很难通过他人的成功案例来复制他人的成功。很多时候成功是一种综合因素的体现,你并不具备所有的成功因素。
你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失败,来总结经验教训,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你没有背景,还要选择做一个好人,几乎肯定会落入社会底层。
哪怕你才华横溢,哪怕你有真知灼见,社会的筛子会把你筛落掉。越是循规蹈矩、刚正不阿、天性善良的人,越容易被淘汰,你所有的优点会成为竞争中的劣势。价值混乱,钱就会变成尺度。——陈丹青
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和不依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差别何在?我以为主要是两点:
1. 打破路径依赖;
2. 遍历解决方案。
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的时候,本质是类似欧氏几何,从少有的几个公理推导出整个理论体系。
由于不涉及现有实践,就脱离了现有路径依赖。
而脱离了路径依赖,尝试所有的可能的路径,就提供了遍历解决方案的可能。
群里的朋友提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常年以来中餐都被认为是不可以被标准化的。但如果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我们把中餐的所有组件分开,似乎没有哪一种常见食材和哪一个常用烹饪环节是不能标准化的。(罕见食材和那些罕见的手段西餐也一样不能标准化。)现在西贝,真功夫,海底捞等不同业态的中餐也证明了中餐标准化的可行性。
这和马斯克把火箭拆分之后,每一种材料和每一种加工都不那么贵,所以推出成本可以大大降低是一个道理。
第一性原理自下而上,把时间线上被遮掩的可能全部揭示出来了。
当然它只是一个方法论,有效应用第一性原理的前提是对于可能的解决方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比如:一个从来没做过饭的人试图从底层拆解中餐标准化,它可能完全不知道加热时间对食物的影响,由此不可能成功。
一种理想的人生三阶段:
从学校出来23-30岁,靠精力体力挣钱、技能和经验。
30–45岁有一定资历,靠经验和技能赚钱,赚的是资源(渠道/人脉/信息),做些资产配置(存款、稳健投资及不动产)。
45岁后精力不再旺盛,靠积累的资源(牵线搭桥)、被动收入赚钱(利息和收租),越保守越好。
如果想成为高层,就一定要成为笑面虎,把身边人不当回事,并且也不用心教新人。 当然,绝大部分年轻人都会觉得你儒雅,觉得你风度,特别喜欢你。 这个世界终究会奖励虚伪,不欣赏真诚。
办公室里脱离情绪永远温和的人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类人当然可以成为好领导,但他们绝对不适合年轻人。他们不可能愿意教人,可能压根也没能力教,他们只会用人,给人机会。
能力强但脾气大的人容易得罪人,一般会局限在高层以下,这种人其实最适合带新人,年轻人最应该跟这种人学习。
人生境界:谋生、谋智、谋道。 谋生是养活自己,谋智是认识世界;谋道是构建自己。 而我们大多数人,几十年来仍然还处在谋生阶段。
职场不要讨好任何人。
越讨好,越卑微。
讨好的本质就是依靠别人的评价,来维持自身的价值感,这样早晚要坍塌。
越斗争,越和谐。
越是强者心态,越敢表达想法和需求,比如争取机会、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越容易获得成就,赢得他人的尊重。
人和人之间的核心竞争是能力、资源、人脉和圈子的竞争,而本质上是思维、认知、价值和人品的竞争,没有人随便成功,提升自己很重要 ——稻盛和夫
很多人都忙着工作,其实很少认真思考问题,不过都是鹦鹉学舌,囫囵吞枣,以为自己有所谓自由意志,其实只是在别人设定好的语料库里打转,就像拉磨的驴,绕着打转 。
要学会自己建立一套评价标准和原则,并学会自己建立一套叙事方法。所有的外部评价、奖项、榜单...都是一种观念植入。
一个人陷入平庸的原因无非三个点:没目标、没能力、没原则。 如果你想要往上走,和普通人拉开差距,只要在目标、能力、原则,执行力上达到这个领域的前20%,就能脱颖而出。
生活本没有意义,生命也没有意义,但是你要给它赋予意义,老一辈的人把自己放入一个集体当中,不会感到虚无
时评的意义在于保持一定预见性,拥有预见性
油滑是一种底层互害中的自保而已。 没有被底层互害的人,自然学不会。